追忆似水年华(全七册)

追忆似水年华(全七册)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二百多万字,这月底看完了。回到《追忆似水年华》,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我正式读的第一本意识流小说,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又是什么其他的作品,我都没读过。不过,这样的严格区分也不尽对。有评论说,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也算是深受意识流小说思想的影响。这本我是读过的。可能还有一些像是这种零零散散的,也是被挂上一个 “深受影响” 的书,我大概也读过一点。但是,如果说史那种,“意识流小说” 经典代表,《追忆似水年华》是第一本。读意识流小说,小说体感吧。真的,很难读。文如其意。真的就是大段大段描绘意识的流淌。我觉得整本书,两百多万字。情节几乎没什么。我读的过程中,除了被极少数情节打动以外,其他的阅读体验里面被震撼到的,都是被普鲁斯特的文学功底,我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自己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跟着写了点东西,总觉得只要不是原句,哪怕是换了个词。都觉得质量下降了一大截。我觉得很多段落直接拿去改成诗歌,几乎没什么问题。情感有了,普鲁斯特的文字本身就极具美感。还有几处很直接的感受,之前看某个教人写作的书吧,我记得有一天就是尽量短句,但是普鲁斯特的《追忆……》,很多很多长句子,长到什么程度?长度能够达到四五十字。超级复杂的裤子,各种形容词副词都堆在一起。其实我很喜欢。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发现原来这样大段大段的长句子,竟然如此具备文学上的杀伤力。之前我很喜欢,小短句,比如阿城好像就很喜欢小短句,印象里面还有一些。记不太清了。但是,普鲁斯特的长句子,会让你扔掉短句,爱上长句子。插一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一原由,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专门做了人物关系图的,然后我又找了一些别人列好的。豆瓣有网友也写了一点读后感,说他读的时候,觉得有些语句不通顺。不懂法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种大段长句在不同语言体系里面转化导致的。我也的确又觉得普鲁斯特写得不好的地方(不构成任何决断,只是个个人感受)。还有几处感受,比较小。没必要再占用更多篇幅。不如,聊聊这本书。回到第一点感受,意识流的小说体裁真的很不一样。我之前读的文学,感觉都是一类。不论是,什么《百年孤独》这样的魔幻现实主义,又或是什么具有纪实性的,像是《寻路中国》,《鱼翅和花椒》这类的。还有又像是《你当像鸟一样飞往你的山》这类具有回忆录性质的文学体裁,和现实不完全一样,具有文学上的加工和处理。感觉还有很多很多,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大历史下的小人物,还有很经典的红底黑字白衬的革命文学,还有什么乡村文学,又是大仲马这样的爽文 + 历史二重性的…… 随口一提,感觉真的很多。我自己读了一点,我倒是没有太觉得这些之间的差别有多大,有点但是,感觉仍然是一套框架的样子。只有去读《追忆似水年华》,才觉得真的超级不一样。不是因为字数多的原因,两千五百多页。《战争与和平》字数也不少,也有个一千多页,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或者《堂吉柯德》也是有个一千多页。是,真的这种意识流小说。你读的时候,你不觉得这些人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似乎就是你认识的人(虽然你不是贵族)。我自己是这种感受。我猜测是因为捧起这本书,与其说是读,认识里面的情节,不如说是认识理解主人公,讲述者,也就是马塞尔本人怎么想的,意识呐。我觉得这是很深刻的。往往常见到的,文本里面的 “升华部分”,在《追忆……》里面成了文本内容。不知道做这样的解释对不对?个人见地罢了。反正,也有看到说:没人配给《追忆……》这本书做高屋建瓴的评价和解读。还有一处重要感受,忘记说了,和我自己的感受实在是太近了,对别人可能感觉不同。就是,我读的时候,时常被普鲁斯特的文字绕晕了,然后短暂地失焦,和走神有一点不一样,就是很容易读着就被作者的文字带着进去一种他营造的氛围里面。(当然也有走神,而且很经常。)第一点关于意识流体裁想说嗯大概就是这样,第二点关于普鲁斯特的文字部分,和我刚才忘记说的,经常会被带着进去。也有点共同之处。不过,再往下说,感觉就快到关于真正的文本分析了,懂得不多。跳过。最后,再写一点。是商业的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不是讲这本书的版税多少码。是我恰好看完了奇普・威尔逊的《lululemon 方法》,奇普就是 lulu 的创始人,他写的这本,不是很值得推荐的那种。感觉作者像是个打小报告的家伙。全书还不到 10W,讲谁谁谁不好的,就占了有一半篇幅。我可不是说奇普不好。我觉得这些视角下肯定有对的地方。比如说,lululemon 早期找的私募基金,本身一级投资就是讲究回报,这没什么。所以,我还是挺赞同奇普讲的一些东西。但是,我觉得这些多抱怨,肯定背后也有更多观点不够完善的地方。所以,就很有意思。如果从这个 “获得”,来看《追忆……》这本书,就会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因为《追忆……》本身有具备回忆录的性质,但是远不全是。看此书,我们经常只是通过一双眼睛,也就是主人公,也即作者本人,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视角。我们其实很难彻底知道到底斯万怎么想的,到底阿尔贝蒂是怎么想的?哪怕是,普鲁斯特已经跳出来了当事人视角,我们也仍然有些读这本书就一定会有的 “视觉盲区”。这更加像是这种体裁的名字意识流,裹挟而下。也许阿尔贝蒂就是热衷同性恋,就是不爱马塞尔,这我们也并不知道。可是种种疑问,种种看不见的东西,并非因为看不见就会彻底消失。相反的,因为讲述者是马塞尔,是这种意识流体裁。这会导致,它不像是那种其他文学作品,可能追求某个人物关系上的完美结构,某个救赎什么的。《追忆……》和马塞尔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哪怕是不知道真实的事实,到最后,不论结局什么,终究会获得某个解释。而这次解释就是马塞尔后来的经历和阅历对于过去的回忆的解读。这样一来,更加有意思了,我们的记忆并不可靠。一段同样的事实,不同的叙事结构下,会有不一样的体验。这实在有意思。重重叠叠的记忆,感受,想法,理解,认识…… 完全凑在一起,融合在一起。等年老色衰的时候,再来记述某段故事,哪怕已经尽可能抽离了更多因为年老带来的各种或心理或生活的变化,我们仍然无法还原事实的真容。不只是我这样讲,马塞尔讲过好几次关于记忆篡改的想法。

更多创意

首页>姐夫姐夫又名小姨子驾到
bt365无法登陆

首页>姐夫姐夫又名小姨子驾到

📅 10-05 🔥 8607
剑网3明教焚影PVE秘籍 必备秘籍有哪些
365根据什么来封号

剑网3明教焚影PVE秘籍 必备秘籍有哪些

📅 08-13 🔥 4172
[精品区]【分享】隐藏的遗迹景点位置图[复制链接]
365根据什么来封号

[精品区]【分享】隐藏的遗迹景点位置图[复制链接]

📅 09-29 🔥 9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