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我们的大语文专题的分享,上次大家留言很高,想我和琳仔细说说的“声律启蒙”今天来交作业了~
首先,我们得先明白《声律启蒙》是什么样的作品。
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私塾先生对儿童进行训练时候就是从声律开始的,所以出现了这样以汉字声律为训练对象的著作。我们现在最常使用的是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基于这本声律启蒙的衍生的丛书非常多,网上随便搜都有很多个版本。▼
和唐诗宋词来比,声律启蒙一样保持句子的对仗性,人们通过诵读,可以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对仗句子读起来十分具有音律性,像唱歌一样。
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上次留言后我们也小范围地征集了这方面的大家的问题,发现虽然唐诗宋词跟声律启蒙对仗和文法结构是相似的,但在启蒙和引入方面,对于声律启蒙普遍有点摸不清头绪。
我们搜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四个方面:
1. 声律启蒙的篇章是不是必须背诵?
2. 声律启蒙是不是只有学龄前儿童适用?
3. 声律启蒙中很多词语的意思好难,是不是需要全部给孩子详细讲解?
4. 声律启蒙是不是对家长要求很高?
今天,针对大家普遍的问题,我的好朋友@杨琳继续跟大家剖析下这个话题。
文/杨琳
大家早上好呀~关于声律启蒙的共性问题,我跟萌芽也做了一轮研究和讨论,今天的文章,会从,希望对大家都有启发和帮助。三个角度帮助大家对声律启蒙进行整体性介绍,再详细说明针对家庭启蒙,以及孩子日常学习中的具体方法
1 声律启蒙的作用是什么?
针对不同年龄段,声律启蒙都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1. 优质的童谣素材(2-5岁)
在婴儿的语言敏感期,对童谣的接触是对语言发育很好的启蒙。而相比“小兔子,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这类直白的儿歌,《声律启蒙》的文字更加具有汉语的美感。2-5岁的儿童可以通过聆听和诵读《声律启蒙》的篇章建立对汉语的音律、语言节奏、格律的最初感知。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流传至今所使用的《声律启蒙》分为上、下两卷,包含30个韵部(即绝大部分格律诗所用的韵部),每篇三个段落。 ▼
和古诗词比较,声律启蒙的句式更像是歌谣,所以这类读物从古至今都经久不衰。
当成童谣的时候,家长没必要向孩子解释每个词或者句的含义,仅仅诵读就能形成一定的感知。这一方面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语言敏锐度,在语感和理解方面的能力,他们即使不懂里面的具体字词的含义,也能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和美好。并且,父母和孩子共读童谣也会帮助孩子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感。
2. 拼音启蒙和练习的最佳素材(5岁-入学前)
既然是声律启蒙,顾名思义,本身就是针对汉字字音和音律的练习。
国内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会在大班涉及一点拼音的课程。《声律启蒙》完全可以作为学龄前小朋友的拼音练习素材,因为《声律启蒙》对于汉字发音的和谐和准确表达非常专业。
疫情以前,我的孩子正好是大班上学期放寒假的时候,当时拼音学完声母和单韵母,复韵母还没开始学。在漫长的疫情假期期间,我会每天利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和他读一读《笠翁对韵》,然后熟读的基础之上把汉字写下来,让他练习加注拼音。▼
可以说,还没有接触复韵母的他是通过《笠翁对韵》来掌握复韵母的。我没有系统地给他讲复韵母,但是通过一点点练习,不断尝试,不断出错和改正,居然后来随意标拼音也完全不会出错了。▼
所以,对于学龄前的拼音启蒙练习,以及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声律启蒙》或者《笠翁对韵》是非常好的练习素材。
3. 词语意象启蒙的基础材料(作用可以持续到小学毕业左右)
汉语文学中的经典意象,在声律启蒙中几乎都有涉及。这不仅在古体诗、现代诗中频繁体现,在现代写作中也经常使用。
可以说,对于文学意象了解多少、能够准确使用到什么程度基本上可以评价一个人的写作素养和水平。所以,声律启蒙不是小朋友启蒙使用的专属,对于小朋友写作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形象点来说,有的时候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经常产生一种直觉,就是觉得作者“文笔真好”。这种文字个人带来的直觉就是因为作者行文过程中的用词用句是讲究的、精致的。这也是为什么描写同样一个景物,有的人写来意味深远,有的人写来就只是平淡无奇。
举例来看,我们在现代汉语中经常用到的事物描写的词汇就是来自于《声律启蒙》。我们可以一起来体会一下。
比如:
“千山万水”来自于“三江”中的“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
“晨钟暮鼓”来自于“二冬”中的“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晚照晴空”来自于“一东”中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类似的意象不胜枚举,对小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熏陶和启蒙。随着孩子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理解能力日益精进,对汉语语言的意象和韵味的感受也会越来越细腻而深入。这也是为什么说《声律启蒙》可以作为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持续使用的精读材料。
4. 文学审美启蒙素材的基础范本(贯穿汉语学习的整个过程)
在大语文时代,从字词到句段,从阅读到写作,从语言到文学,从文学到历史和文化,这个庞大的体系其实不是分割来培养和锻炼的。
市面上有大量专门训练阅读和写作技巧的书籍。这似乎给所有的家长和学生一种错觉,就是认为语文中的所有知识点是可以孤立训练,短时提高的。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语文和其他学科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于,语文不仅是个慢功夫,更是一个体悟和感知大于传授和死记硬背的学科。这也是为什么上了小学之后,语文水平的差距会在各个学科都有所体现。
从孤立的字词到文学的深邃,中间有千沟万壑,同样有丝丝关联。在声律启蒙里面,所有对仗的词汇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后面有文学审美方面的大的意境。
所以,多接触、多诵读,提升的不仅仅是音律和语言的感知,还有中文审美的训练。
之所以说中文博大精深也是如此,因为它不仅是个实用性的语种,更包含很多审美的个人体验在里面。
抛却功利的学习和考试的目的,能够从小慢慢学会体会汉语的审美性,实际上是非常幸福、幸运的个人体验。
在声律启蒙里面,对仗之间体现的除了词语本身的含义,后面还有广阔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学的审美性。这对刚刚接触到文学作品的小朋友来说是特别好的审美启蒙。
很多父母都意识到在为孩子选择动画时要精挑细选,很怕粗制滥造的动画片会破坏孩子最初视觉审美性的建立。文字作品同样如此,在启蒙阶段接触精良、经典的作品也是文学审美性的保证。
2 在声律启蒙方面,有什么实操方法呢?
1. 有计划和规律的反复诵读。(不强求背诵)
诵读的意义在于感知和体会。感知音律、节奏、意境。
这里面之所以用“诵读”而不是“朗读”,是因为这两种方式都是“出声地读”,但是侧重并不一样。对于声律启蒙和其他古诗词来说,做好诵读,其实就已经学好了一半。
那么“诵读”到底是什么呢?有什么神奇之处吗?诵读作为一种有声朗读,是眼、口、耳、脑的综合运用。和普通的朗读相比,诵读在声调语气、节奏韵律、体态表情中都随着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家长和小朋友一起诵读声律启蒙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放慢语速,保持一定的节奏和情绪,这样才能通过诵读帮助孩子体会语言的节奏感和音律性。
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个简单实用的小技巧,就是一边诵读一边拍手打节奏。整个一段都用统一的节奏拍手诵读,就会让孩子体会到韵律感,
通过诵读会体现“反复”这种方法的学习效果。现在的家长容易对“反复”有误解,认为反复是一种和八股文时代摇头晃脑的私塾教学相联系,陈旧而迂腐。而实际上,这种反复对语言学习和文化感知其实都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即使是在大学本科的播音主持专业学习中,诵读训练的使用材料也经常使用声律启蒙,可见这绝对不是只适合小孩子的。
和唐诗宋词不同,虽然声律启蒙本质上也是古代文学的一种,但是在孩子的启蒙过程中我认为这类作品并不需要严格背诵。
唐诗宋词本身都是一篇完整情节或者意象的作品,说白了就是独立成篇。而声律启蒙的一篇之内上下文没有完全的必然逻辑。声律启蒙更重视一种意象的对仗,上下文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必然性。所以有和孩子一起背诵的家长都有这个发现,那就是在孩子背了几篇之后经常会出现说完第一篇的一二句之后接的是另一篇的三四句,这种现象非常常见。不仅孩子经常被串,大人也经常混淆。
但是这就说明孩子背错了或者下的功夫不到吗?其实不是的,即使错了也是不同句子之间连接的错误,很少见有孩子对同一句中对仗词出现错误。
这说明对仗这件事孩子是理解的,并且也是有效的启蒙。因此,声律启蒙不用纠结一定要背诵。
关于诵读,其实不需要特意安排大块时间专门练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一周3-5次,每次读10分钟,长期坚持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了。所以,也不必给孩子太加大负担。毕竟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现在也是各个学科门类的事儿安排的挺满的了。
2. 利用one paper进行拓展
在之前讲唐诗宋词的推文里面,曾为大家详细介绍过我在日常和孩子进行诗歌启蒙时候常用的one paper学习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篇文章(点蓝字可看)。这种方法同样适合于声律启蒙。
拓展的方向这里可以为大家推荐几种:
首先是拼音的练习。
和其他古诗词一样,通过音律的认知和诵读,在孩子了解整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one paper 让孩子自己标注拼音。
除了给汉字标注拼音,《声律启蒙》和古诗词的区别在于它的练习方式可以多出一种,就是看着原文的拼音直接诵读诗句。
具体说来,首先选取拼音版的原文,就是针对已经学习了拼音的孩子在初次接触声律启蒙的新篇章时,家长不需要先行带读,而是首先让孩子自己试着看拼音读出相应的句子。每个新的篇章都以这种方式切入,新的信息就变成了经过处理的信息。这会对接下来的有音律性的诵读打一个好的基础。
也就是说,利用《声律启蒙》进行拼音训练的时候既可以给汉字加注拼音,也可以看着原文拼音直接拼读。
其次,可以空出句子对仗的其中一半,让孩子填写对仗的词语或者句子。▼
这个可以根据孩子的程度来做适应性的调整:例如不能写汉字的孩子可以用拼音代替,会写汉字的就用汉字补充完整。玩儿的更有兴趣的时候还可以开发让孩子自己编一些对仗的事物,不仅有趣,还锻炼大脑和思维。
再次,可以为诗文配画。
针对画画能力和想象力较好的孩子,还可以鼓励孩子画出句子的意象。但不需要要求孩子面面俱到,哪怕只针对其中一组对仗意象进行创造也是非常好的尝试。
从抽象到具体,从无形到有形,这也是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
3. 寻找古今关联性的词语意象
中国文学的意象真的是博大精深,很多词语除了本身的意思还有背后的意义和典故。在《声律启蒙》中,从自然万物到历史典故都广泛涉及。很多家长会有这个疑问:这么多典故,很多我们作为父母都不太懂,看了注释也觉得十分复杂,更何况孩子呢?
其实,作为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作品,里面确实有很多过于艰涩的典故,其中有些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紧密相关。放在古代不难解释,但是放在生活在当代的孩童身上,理解起来太过费力。我的建议是:直接放弃意象过难的篇章,选择那些简单易懂的篇章和孩子共读。毕竟什么样的材料都只是一种工具,我们要好好使用,但是不必被工具所奴役。
学习材料的难度最重要的是把握难度适中。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和成就感:过于困难,则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既然是作为一个学习素材,我们家长大可不必想着要把每一篇都各个击破,只选取其中适合自己孩子难度的就好。
在现代的文章和诗歌中也会用到声律启蒙中的意象。这也是为什么说大语文时代的学习要让孩子更好的着眼生活,去感知身边的事物,全方位的感知生活。通过旅行的体验、阅读的体验等多方面的联系,都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语言和文学的整体理解。
我记得在西安的旅行中,我的孩子对钟楼和鼓楼的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因为当时在他敲击大钟的时候,我帮助他把“晨钟暮鼓”的意象和钟楼、鼓楼的意思对应了起来。
到现在,他还经常提起如何早上敲钟,晚上敲鼓。虽然他还不能理解这最初指的是佛教的一种规训,只能理解到“古代的人没有钟表,听到敲大钟就该起床了,听到鼓声就该睡觉了”。但是,这不妨碍他的理解从书本经验到实际经验的连接。
同样是前文列举的“晚照晴空”这个意象,在很多诗歌里面也反复出现过。例如凯叔的《声律启蒙》里面列举的宋代宋祁的《晚冬行园》:“霜逼晴空迥,霞牵晚照低。”▼
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科和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建立联系的方式也适用于各个学科。找到彼此之间的关联性甚至是帮助孩子以后的写作文、甚至大学之后的写论文都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3 相关书籍的推荐
说了方法再来说书。还是之前的观点:如果手里已经有相关的书,只要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就无需额外再购买。如果你还没买,正准备入手,那么下面几个版本推荐给大家,可以按需选择。
1. 《声律启蒙》,中华书局出版社
这是一个较为经典的版本。▼
字体较大,是全文拼音版。▼
注释权威,编者和译者都是学界资深的大牛级学者,权威性和准确性毋庸置疑。而且全拼音版特别适合儿童的启蒙和亲子共读。针对小年龄的孩子,这本是首选。
弱点就是画面较为朴素,没有专门的插图和适合儿童看的画面。不过作为诵读材料和音律练习的素材,我认为这没有问题。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版本不会限制儿童的想象力。如果孩子通过音律来画画,这种版本会让孩子不会禁锢住孩子对画面的想象。
2.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精编版)》,商务印书馆
这一版本的优点在于编著者非常权威,内容注释也较为详实。▼
但是由于不是针对小年龄读者,本身不加注拼音,只是针对生僻字在注释里面进行了说明。另外,这个版本也是没有插图的,更偏向于学科的专业性。
所以,这个版本更适合初中生开始用起,也适合对版本和注释要求较高的家长作为一本很好的指导手册。
3.《凯叔 声律启蒙》,云南美术出版社
这一版本为每篇配了一首包含意象对照的古诗,这个是比较好的亮点,家长可以通过这本书帮助孩子做一定的拓展。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以自行阅读。▼
凯叔还邀请了知名水墨画家潘川,为这本书绘制了100幅童趣满满的中国风插画。总体来看画风也是和声律启蒙的文风比较一致的,在审美性和阅读性上做到了不错的平衡。▼
但是这本书的缺点是没有标明拼音。之所以设计为没有拼音的版本,我理解的是,这本书事实上是配合专门录制的音频资源一起使用的,该音频包含了所有篇章的诵读音频。所以,凯叔的意图在于通过音频孩子可以进行正音和诵读节奏的示范,文字版本起到辅助的作用。
所以,大家对这本书的使用可以灵活一点。
此外,大家还可以下载一些电子版在手机或者iPad、kindle里面,出门时候随时利用碎片时间跟孩子读上一小段都是很好的坚持,不需要额外付出整块的时间。
买书容易读书难,愿我们能和孩子一起感受汉语音律和意象的大美。
发布于: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