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论坛请点击报名↑)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物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它们更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与人们的生活记忆。粮票,这一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广泛使用的票证,便是这样一件充满故事与情感的物品。它见证了计划经济时代,记录了那一代人对于生活的基本需求与朴素追求。近期,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周松平先生向园区档案馆捐赠苏州地区粮票及全国粮票数十枚,让我们一同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粮票时代。
粮票的产生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尤其是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为了保障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需要的粮食,稳定粮价,消灭粮食投机,国家开始实施粮食的计划供应政策。1953年,政府颁布了《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逐步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简称“统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销”)。在此背景下,粮票应运而生,成为居民购买粮食的必备凭证。
粮票的种类与功能
根据地区、职业、年龄等因素的不同,粮票被细分为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军用粮票、工种粮票等多种形式,每种粮票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和有效期。全国通用粮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而地方粮票则仅限于本省、市、自治区范围内流通。持有粮票的公民需凭票到指定的粮油商店或其他授权销售点购买定量的粮食产品。出差或旅行的人,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取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否则在外地无法购买粮食。这一制度在物资匮乏的时代起到了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粮票的历史演变
初期发行
1955年10月1日,我国正式发行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全套共5枚,面值分别为肆市两、半市斤、壹市斤、叁市斤、伍市斤。由于流通使用量较大,该版粮票在流通中破损严重,国家粮食部于1956和1957年又增发了同图粮票。
防伪升级
展开全文
1965年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缺少防伪标识,致使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伪造票。为此,1966年又增发了带有防伪水印的同图粮票。该版粮票是我国流通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粮票,从1966年发行至1992年停止使用,共流通使用了26年。
制度变革
1978年发行的全国粮票是唯一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票”名称的全国通用粮票,全套5枚,面值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取得了一定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粮食生产的增加,粮票制度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1993年2月18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实行了40年的居民粮食供应制度(即统购统销制度)逐步淡出历史舞台,粮票、粮油证也在全国停止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票(1978)
粮油证封面印有“居民粮油供应证”字样及编号,并盖有当地粮食局粮证专用章。首页填写了与户口簿相吻合的户主姓名、详细住址,证内有“供应粮数人数及增减供应表”,表格内填写每个家庭成员的粮食定量供应标准;末页注明“指定供应粮店”。粮店为了方便居民领取粮油券,会特意为每户居民准备一只信封,预先把当月粮油票如数装入信封,居民领取时,粮店工作人员在粮油证上登记并盖上章,公民凭借粮油证领取定量粮票。
苏州市居民粮油供应证(1991)(褚怡文捐赠)
粮票的历史意义
尽管粮票已不再是现代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却不可磨灭。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粮票是他们青春岁月的一部分,是对过去生活方式的回忆与反思。对于年轻一代而言,粮票则是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国家发展的轨迹,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粮票,这个曾经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小小纸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